近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湖南电力基于“光明电力大模型”,发布了全国电力领域首个具备可解释推理决策能力的配电网调度人工智能应用,它不仅标志着电力行业智能化转型的重要突破,也展现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在电力领域的巨大潜力。
央视新闻联播报道
在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湖南长沙配网调度面临诸多挑战,包括配网规模快速增长、拓扑复杂多变、安全可靠性要求提高,以及分布式电源和充电桩的大量接入导致源荷不确定性增强。为应对上述挑战,长沙公司结合国网公司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的要求,全力攻坚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配网调度负荷转供场景的应用,为调度员提供最优转供策略,构建智慧配电网运行管理和调度新模式。浙达能源策划、设计、开发该系统产品,并联合浙江大学、南瑞等行业内知名产学研单位,共同打造了AI与机理模型深度融合的配电网智能调度员,同时提升配网运行效率与可靠性。
“光明”电力大模型
12月19日,国家电网正式发布了国内首个千亿级多模态电力行业大模型——“光明”电力大模型。该模型融合了气象、电网等多源数据,能够实时监测电网运行状态,并在短时间内生成最优的负荷转供方案。在2024年迎峰度夏度冬期间,长沙电网面临负荷陡升和极端天气的双重挑战,“光明”凭借其强大的智能交互和决策推理能力,成功保障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与传统人工调度相比,“光明”将单次负荷转供决策时间从30分钟缩短至1分钟,大型保供电方案编制时间从10小时缩短至10分钟。通过“AI+机理”融合的优化决策模型,“光明”实现了电力调度的智能化和精准化,不仅保留了传统电力调度的安全可解释优势,还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了决策的全面性和可靠性。这一创新实践为电力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也为其他地区的电网运行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在国家电网的引领下,浙达能源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大模型在电力行业的深度应用。作为国内领先的能源物联网服务运营商,浙达能源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电力行业的智能化转型。其电力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基于DeepSeek、阿里通义千问等业内先进的大模型进行研发,深度融合了网架拓扑、潮流计算和暂稳态建模等电力领域机理知识。目前,正在基于强化学习算法持续增强配网调度大模型的可解释性推理能力,为电网运行、检修计划、故障处置等提供智能辅助决策支撑,实现配电网的精益化管控。
今后,浙达能源将继续探索人工智能大模型在电网运行、发展规划、设备运维、客户服务等领域的深度应用,通过构建智慧“能源大脑”,实现能源流、业务流和数据流的“三流合一”,推动电力行业的高效运行,助力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我们坚信,人工智能大模型不仅将为电力行业带来更高的效率和可靠性,还将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持。在智能化转型的道路上,浙达能源将与各界携手,共同开启电力行业的智慧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