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达能源观察室丨端午三天出行,竟要消耗一个小兴安岭?
2022.06.01

头图gif.gif

undefined

再过几天,马上就是端午节了。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等,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到了这一天,人们祈福辟邪、许愿安康,也通过品尝美食、外出游玩等方式庆祝节日。今年的端午假期非常特别,恰逢世界环境日(每年6月5日),我们在欢度假日、阖家团聚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关心环境,用行动呵护地球母亲。

 

保护环境,我们能做些什么?不妨先从最简单的绿色出行开始。

 

常用交通碳排放情况

平常出行时,人们往往被油价、拥堵等吸引了注意力,却鲜有人关注到,“交通”是产生碳排放的重要源头。根据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报告,我国交通领域碳排放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0%,而这个比例每年都还在不断提高。

 

1990年-2019年中国分领域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比

undefined

来源:国际能源署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我们常用的出行方式中,除了步行和骑行不会排放二氧化碳,其余如汽车、飞机、火车等方式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碳排放。其中,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公路运输的能源消耗在交通领域的占比高达75%,其产生的碳排放也遥遥领先。

 

从同里程的碳排放量来看,汽车的表现也稍显“不尽人意”:高油耗小轿车的百公里碳排放量达到33千克,比飞机的27.5千克还要高,即便是中油耗和低油耗的小轿车,百公里碳排放量也在20千克左右。与之相对的,公交、火车、轮船的百公里碳排放量仅有1千克,地铁的百公里碳排放量更是不到0.2千克。

 

按2021年端午节的全国外出旅游人数8913.6万人为标准计算,假设今年节日期间,我国出游人群人均驾车里程300公里,总计就会产生668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1亿多亩树林全力吸收1天能固定下来的量——这已经相当于是一个小兴安岭的面积了。

 

我们应该怎么做?

交通出行的碳排放量这么高,我们应该怎么做?出行需求是切实存在的,总不能因噎废食、待在家里不出门。其实,我们只需根据出行距离选择恰当的出行方式,就能最大程度地平衡出行和碳排的矛盾。
 

短距离:5公里内

若出行距离不长,可遵循“135”出行法则,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优方式。简单来说,就是1公里内的路程选择步行,3公里内的路程采取骑行,5公里内的路程则选择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

 

中距离:5至50公里

若在城市内中距离出行,可依据“私改公”“油改电”的思路,尽量减少驾驶私家车,而选择乘坐公交、地铁;尽量避免乘坐以汽油为能源的传统汽车,而选用新能源车。这样一来,就能减少95%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

 

长距离:50公里以上

若是选择城际或省际出行,距离超过50公里的,则出行方式可从“无轨”到“有轨”,即尽量不选择传统汽车或飞机,而是乘坐火车、轻轨等交通工具。由此减少的碳排放量,可达90%以上。

 

日常生活中如何绿色出行?

除了节日等特殊时间点以外,绿色低碳也有赖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

1、日常出行时,如果能多人同行,就尽量选择“拼车”,让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2、办理业务时,如果能通过网络或电话办理,就尽量“线上”办理,通过数字化节能降碳。

3、驾驶车辆时,尽量保持匀速行驶,减少猛踩油门和刹车的现象,既让行驶更安全,也能节省燃料。

4、外出购物时,尽量提前制定详尽计划,一次性多购齐所需物资,降低出行的频率。

 

尾图.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