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达能源观察室丨两会中的双碳——我国社会都在关注哪些碳议题?
2022.03.30
两会中的双碳——我国社会都在关注哪些碳议题?.png

 

3月11日,为期一周的全国“两会”正式落下帷幕。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民主形式,“两会”起到了高效沟通人民和国家机构的作用,也因此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风向标,牵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对于从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双碳人”而言,今年的“两会”也反映出了许多关键信息。

 

总书记重要讲话

推进“双碳”工作   更要科学有序

 

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这是自2018年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以来,连续5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期间,总书记针对碳达峰、碳中和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

  • 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立足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搞运动式“降碳”、踩“急刹车”。

  • 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

  •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也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坚定不移,又要科学有序推进。

  • 办事情一定要掌握这么一个原则,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

  • 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立足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按照国家“双碳”工作规划部署,增强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保障群众正常生活,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各地政府、企业响应国家号召,先后自主开展了许多“双碳”工作,这其中难免存在一些只追求政绩而忽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现象。总书记的讲话为下阶段的“双碳”工作定下基调,即以科学有序为原则,有计划、有节奏、有权衡,稳扎稳打地迈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政府工作报告

再现政府工作报告  “双碳”工作方兴未艾

 

继2021年“碳达峰”和“碳中和”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之后,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再提“双碳”,对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提纲挈领地作出了更进一步的部署。

 

报告摘录

 
  •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减量替代,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加强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支持生物质能发展。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节能降碳,强化交通和建筑节能。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发展绿色金融,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代表建议及委员提案

汇集社会重点关注  “双碳”议题将近一成

 

除了总书记讲话、政府工作报告对碳达峰、碳中和的关注以外,在所有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中,关于“双碳”工作的议题也将近一成。代表和委员们都在关注哪些碳议题?双碳科技中心为读者们整理了“两会”期间10个不同领域有关“双碳”的建议和提案,这或许能为我们将来开展“双碳”工作带来启发。

(以下议题摘取自互联网,排名不分先后)

 

01 能源

李寅 / 全国人大代表,九州集团董事长

建议大力发展生物质能供暖,打造低碳产业链,优先保障生物质热电联产企业的发电补贴资金及时到位。

 

刘汉元 / 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

建议提高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制造业零碳、低碳能源自给率。

 

刘汉如 / 全国人大代表,吉利商用车集团首席科学家

建议多元化发展新能源技术路线,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02  工业

侯军 /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钢铁集团董事长

建议系统提升钢铁行业治理能力,强化“双碳”行动引导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张雷 / 全国人大代表,远景科技集团 CEO

建议支持零碳产业园技术和模式发展,全面推动零碳产业园落地,完善零碳产业园相关标准,通过零碳产业园加快把部分高载能产业向西部转移实现绿色能源供给。

 

朱建民 / 全国政协委员,奥克集团董事局主席

建议高质量出台和贯彻执行“双控”和“双碳”相关政策,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全国能源安全,加强对各地区和重点企业监督指导,加快重点产品和重点企业节能降碳的改造升级。

 

03 建筑

王刚 / 全国人大代表,金晶集团董事长

建议完善“绿色建造”制度安排,开展既有建筑分布式光伏改造,建立建筑低碳化、净零能耗绿色运行收益共享机制,形成建筑低碳化升级良性循环。

 

杨国强 / 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董事会主席

建议大力支持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推广应用,加快建立和完善智能建造创新监管机制与评定体系,以及加快建立智能建造相关标准体系。

 

朱惠英 /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副院长

建议健全建筑能耗统计、数据监测与计量体系,构建城乡建设各领域各层级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搭建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数据共享机制。

 

04 交通

雷军 /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

建议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指导新能源汽车发展。

 

李书福 / 全国人大代表,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

建议推广应用甲醇汽车,助力交通领域碳中和。

 

钟章队 /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建议交通领域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交通运输方式,多措并举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根据具体应用场景和不同城市需求合理布局绿色基建,推进并网工作。

 

05 农业

赵立欣 /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

建议提升秸秆利用水平支撑农业减排固碳。

 

王守聪 / 全国人大代表,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建议积极开展先进减排固碳技术,加快培育绿色低碳农业发展,建立碳排放数据监管平台和碳汇减排数据库,提升多领域多维度碳排放检测能力。

 

李翠枝 / 全国人大代表

建议推动农牧业绿色低碳发展,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更多的力量。

 

06 居民生活

李东生 / 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

建议建立统一的个人碳排放计量平台,探索个人碳配额金融激励措施,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倡导呼吁全民参与,提高全民绿色消费意识。

 

张近东 / 全国人大代表,苏宁集团董事长

建议将“绿色化发展”纳入物流行业仓储、运输、包装、回收全链路,通过开展物流业碳足迹认证,打造绿色物流,构建减碳生态。

 

洪杰 / 全国人大代表,三棵树董事长

建议构建并完善统一权威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推广“双碳”标识认定标准,出台新一轮消费刺激措施,加强引导消费者购买官方权威认证的绿色产品。

 

07 金融

王筱虹 /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大学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广州大学环境工程学院原副院长

建议继续完善广州碳金融市场发展,推动广州成为国际化碳金融中心。

 

李民斌 / 全国政协委员,东亚银行联席行政总裁

建议加快统一绿色金融标准、扩大碳市场为接轨国际铺路,借金融科技健全风控。

 

王冬胜 /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主席

建议加快探索转型金融产品支持“双碳”目标落实。

 

08 法律

胡成中 / 全国人大代表,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

建议修改《环境保护法》保障双碳目标实现。

 

蒋颖 / 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副首席执行官

建议加快研究碳排放税收政策,推进碳税立法。

 

张海文 / 全国政协委员,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

建议制定海洋领域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政策和国家行动方案,加强海洋领域应对气候治理的立法。

 

09 科技

沈南鹏 / 全国政协委员,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

建议夯实“双碳”目标科学基础,加速绿色低碳技术变革。

 

李彦宏 / 全国政协委员,百度公司董事长

建议加快发展绿色AI,引导算力算法低碳发展。

 

马永生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董事长、党组书记

建议加快CCUS产业链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10 碳市场及碳汇

李永林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建议扩大全国碳市场规模,完善碳市场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碳交易涉税制度,尽快重启CCER项目备案,加快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南存辉 /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

建议尽快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提升碳交易市场立法层级与效力,有序扩大全国碳市场交易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

 

王召明 /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公司董事长

建议开展草原碳汇调查、碳储量评估和潜力分析,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建立草原碳汇教育培训和监测机构。

 

尽管因篇幅所限,不能尽录,但纵览上述议题,我们仍不难从中一窥时代发展的脉络: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一个新兴的、有活力的、充满机遇的领域,我国社会各界面临国家提出的“3060”承诺,在过往的工作基础上都有许多可以提升的空间。

在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必达之路上,浙达能源构建面向政府+企业+家庭的碳数字化智能管理平台,赋能降碳增效和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平台以实时碳计量体系为基础,以区域节碳降碳数智管理系统为核心,节碳魔盒及节碳精灵为入口,提供碳数字化实时管理、柔性精准能耗双控、能效碳效分析提升、碳资产管理、绿电交易、节能降碳增效、售电交易等应用,构建出政府+企业+居民一体的双碳数字化解决方案。

undefined

 

 

01 赋能区域政府柔性精准化能耗双控及碳数智管理

在政府侧,区域碳数智管理平台是针对碳达峰碳中和的数字化智能管理工具,其中各个核心模块互为犄角、协同运作,也可根据区域实情进行定制改造和适配,量身打造具有针对性的碳排放管理体系。平台可以将区域现有的各项能源数据指标进行统筹整合,同时通过节碳魔盒,或根据区域已部署的终端设备,采集区域碳排放数据,进行数据的整合分析,完成全域态势研判、发展趋势预测等工作,予以可视化呈现,为政府制定政策、监管区域碳排放提供支持。同时,基于实时碳计量体系,可以快速获取区域能源、工业等领域的相关信息,及时感知高碳用户、高碳产线和高耗产业,进行柔性精准化能耗双控,尽早规划区域节碳增效措施,避免亡羊补牢,同时也可以实时感知降碳成效,减少无效投入。

 

02 赋能企业工厂节能降碳增效,提供碳增值服务

在企业侧,浙达能源自主研发的节碳魔盒软硬件一体化系统是帮助企业节能降碳做好碳数字化管理的重要工具,基于自主研发的软件系统和硬件装备,既能为企业提供碳监盘服务,实时监测能耗强度,在线能耗分析,提供节能降碳方案,让企业通过碳数字化管理来达到节能降碳;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企业智能开展电力需求响应、辅助服务、售电服务、电力交易以及在线碳核查碳交易碳资产管理等增值服务,让企业可以享受碳数字化增值服务的同时还能创收增利。

undefined

 

 浙达能源·节碳魔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