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迎峰度夏的到来,高温催化用电负荷增长,用电量再创新高,电力供需紧张再度加剧。在近期召开的2023年上半年电力供需形势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了《2023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
其中指出,今年上半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4.31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0%。预计2023年全年全社会用电量9.1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左右。
面对电力保供压力加大,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迫切程度提升,构建智慧型、节约型电力系统成为主要的探索方向。中央及各地政府出台了相关发展政策,积极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在储能建设方面持续发力。
中央 国家能源局《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
2023年6月
由国家能源局主办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发布仪式在京举行。
其中明确指出,新型电力系统是以确保能源电力安全为基本前提,以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电力需求为首要目标,以高比例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为主线任务,以源网荷储多向协同、灵活互动为有力支撑,以坚强、智能、柔性电网为枢纽平台,以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基础保障的新时代电力系统,是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
国家能源局:持续完善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参与电力市场机制
2023年7月
近期,国家能源局答复关于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落地实施的建议(《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7280号建议的答复 国能建电力﹝2023﹞44号》)。答复中称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持续完善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参与电力市场机制。
十部门联合印发《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
2023年8月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中国民航局等10部门联合印发《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
方案中提出了12个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重点方向,其中的先进电网和储能示范项目中包括先进高效“新能源+储能”、新型储能、抽水蓄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示范,长时间尺度高精度可再生能源发电功率预测、虚拟电厂等。
浙江省 《关于促进浙江省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2023年3月
近期,浙江省《关于促进浙江省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发布。
《意见》中提出,在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工业园区,加快发展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等新能源项目,支持工业绿色微电网和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推进多能互补高效利用,开展新能源电力直供电试点。
河北省 《关于加快推动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2023年5月
近日,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共同制定印发《关于加快推动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提出,推进分布式风电光伏电站建设,推动太阳能与既有和新建建筑深度融合发展,完善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体系。推广“风电+智能微电网”“光伏+智能微电网”等模式,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培育风电+、光伏+等多种应用新模式新业态。
广东省 《广东省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2023年6月
日前,广东省能源局印发《广东省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方案》提出要积极拓展新型储能多元化应用场景,推进“新能源+储能”建设,规划引导独立储能合理布局,鼓励用户侧储能发展。完善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机制和电网调度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储能标准规范,提升储能建设质量和运营安全水平。积极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创新,促进新型储能与大数据中心、5G基站、数字电网等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应用,支持各地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虚拟电厂等试点、示范。到2025年,储能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
山东省 《山东省科技支撑碳达峰工作方案》
2023年7月
山东省科技厅会同山东省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制定印发了《山东省科技支撑碳达峰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培育壮大1000家左右绿色低碳领域高新技术企业,打造5个至8个产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完整的绿色技术产业集群。
根据方案,山东将进一步加强新型能源科技创新支撑,重点突破氢能制取、储运及利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新型电网“源—网—荷—储”智慧协调等关键核心技术。
内蒙古 《兴安盟“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印发
2023年8月
内蒙古兴安盟发改委发布《兴安盟“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工程建设。充分发挥新能源资源富集优势,围绕负荷需求,大力开展源网荷储、风光火储两个一体化工程建设。需求侧、供给侧双侧发力,创新电力生产消费模式,探索供需匹配新途径。以现代信息通讯、大数据、人工智能、储能等新技术为依托,鼓励风电、光伏发电项目与用能项目一体化建设。
吉林省 《吉林省能源领域2030年前碳达峰实施方案》
2023年8月
吉林省能源局发布《吉林省能源领域2030年前碳达峰实施方案》。方案提出要全面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全面提升电力系统运行灵活性。积极建设智慧能源系统,加快推进“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探索智能配电网建设,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在终端直接应用。加强用户需求侧响应能力建设,培育柔性电力负荷,建立健全基于价格激励的负荷侧响应机制。引导自备电厂、传统工业用电大户、工商业可中断负荷、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虚拟电厂等参与系统调节,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开展跨省(区)调峰互济,完善区域调峰互济协调联动机制,发挥大电网资源优化配置作用,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