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达能源观察室丨“北溪”泄漏,欧美会连累中国买单吗?
2022.10.14

undefined

undefined

2022年9月26日至28日,俄罗斯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两条管道“北溪1号”和“北溪2号”先后被发现4处泄漏,国际舆论一片哗然。时隔半月,此次事件仍然余波未了,其成因尚还扑朔迷离,除了政治上的深远影响之外,天然气泄漏所带来的气候风险也值得我们警惕。在全球为碳达峰碳中和共同努力的当口,“北溪”泄漏的“黑天鹅”事件会对双碳进程带来什么影响?欧美会连累中国买单吗?

 

“北溪”争端由来已久

 

“北溪1号”和“北溪2号”都是从俄罗斯出发,经由波罗的海海底到达德国的天然气管道,两者同属于俄欧天然气合作的重要项目“北溪”项目。该项目于1997年启动,可以说是俄欧能源合作的典范,其第一个子项目“北溪1号”先后于2011年和2012年建成两条管道,如今每年约向欧洲输送超过550亿立方米天然气,占欧洲进口俄气的三分之一以上。

undefined

 

天然气是欧盟第二大能源,而俄罗斯则是欧盟最主要的天然气进口国。“北溪1号”的成功落地不仅为欧洲能源安全提供了充足保障,还避免了陆上管道途径其他国家的过境费等负担,进一步降低了天然气使用的成本。因此,“北溪2号”的建设很快也提上了议程,尽管期间波折不断,还数度面临美国威胁,“北溪2号”还是于2015年正式动工,2021年建设完成。据估计,“北溪2号”正式投运后可以让俄欧的海底管道输气能力翻番。

一直以来,美国都把“北溪”项目视为眼中钉,自其立项开始就不断阻挠,一方面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另一方面不断离间欧洲盟友,甚至有议员威胁要对参与项目建设的欧盟相关企业实施“毁灭性制裁”。究其原因,“北溪”项目有利于俄罗斯的经济补给,还能够持续推动德国工业发展,提升德国在欧洲的话语权,都不符合美国国家利益。此外,并非所有欧洲国家都支持“北溪”项目建设,部分官员认为“北溪”项目的建设有悖于欧盟的能源政策,“北溪”的相关工作也曾一度停摆。可以说,“北溪”自诞生起就“命途多舛”。

 

管道或为蓄意破坏

 

顶着外部的反对声音,欧洲各国(尤其是德国)和俄罗斯还是持续稳定推动“北溪”项目建设,“北溪2号”只等各国审批通过,就可以马上投入使用。然而,俄乌战争的爆发让俄欧关系变得暧昧,“北溪2号”的投运也受此影响搁置,而管道泄漏事件更是为其平添变数。作为耗资数百亿欧元、横跨波罗的海的大工程,“北溪”管道的安全防护措施不可谓不严密,同时发生多处泄漏绝非巧合。

undefined

 

9月26日,瑞典和丹麦的地震台均记录到了“北溪”管道泄漏点附近的2次水中爆炸,与常规的地震不同,这2次爆炸都是发生在水中,而非海底岩石上。次日,瑞典对外宣布爆炸属于人为蓄意破坏,随后立即派出海岸警卫队接替警方进行现场调查。9月30日,瑞典向国际社会公开调查报告,称现场情况也指向了人为破坏。德国、丹麦等国家也先后展开立案调查,得出了相似结论。虽然目前还未锁定“幕后黑手”,但国际上一致认为这绝非普通恐怖主义组织可以做到的。

时值国际形势云谲波诡,俄乌战争、欧洲能源危机、美联储加息等事件纷至沓来,“北溪”管道泄漏无疑是雪上加霜。尽管目前“北溪”泄漏事件的原因尚且成迷,但多方证据表明其发生不是偶然。无论是欧洲的“监守自盗”,还是美国为“罪魁祸首”,该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都需要全人类来共同面对。

 

泄漏影响消除困难

 

尽管“北溪2号”尚未投入运营,而“北溪1号”自9月初已完全停止输气,但两条管道里都存有气体。丹麦能源署在声明中表示,受损的两条“北溪”管道中总共含有7.78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此次泄漏的甲烷可能在40万吨以上。若这些天然气全部泄漏,相应的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丹麦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一,或相当于130万辆汽车一年的总碳排放量。科学家称,此次或将成为全球有史以来最大的甲烷泄漏事件,可能会对气候带来灾难性影响。

据国际能源署报告,2021年全球能源燃烧和工业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363亿吨。相较于全球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此次“北溪”泄漏事件排放到大气中的甲烷总量放到全球维度来看,可能并算不上太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甲烷的全球变暖潜能值(表征气体捕获热量的能力)是二氧化碳的数十倍,甲烷也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教授保罗 · 巴尔科姆也在接受《卫报》的采访时表示,“北溪”泄漏会对环境和气候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此次事件排放的甲烷相当于数千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这部分碳排放应该由谁来买单?从组织层面来看,“北溪”管道的运营公司在瑞士注册,相应的碳排放应当计入瑞士,而这相当于瑞士近半年的碳排放总量;从地理区域来看,“北溪”管道泄漏的位置处于公海,其产生的碳排放不属于某个国家,很可能需要全球买单。为了确保《巴黎协定》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目标,中国等已经确定双碳目标的国家又要增添额外的负担。

近年来我国在环保方面的投入有目共睹,不仅政府层面坚持数十年始终开展植树造林,民间也通过蚂蚁森林等方式为绿色低碳贡献力量。“北溪”事件泄漏的甲烷也许放在全球来看不算很多,但数千万吨的二氧化碳当量也足以把我们6亿人通过蚂蚁森林植树造林的努力给抹杀了。截至目前,世界各国的关注点都还在寻找肇事人,只有环境和气候学家们在默默关注气候动向——碳达峰和碳中和,尚且任重道远。

 

undefined

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