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已是中国正式向碳达峰碳中和迈进的第三年。降低碳排放、稳定全球气候,事关人类福祉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社会和我们每一个个体的参与。春节回家,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为节能减碳尽一份力呢?赶快查收这份我们准备了一整年的春节攻略吧!
我们常用的出行方式中,除了步行和骑行不会排放二氧化碳,其余如汽车、飞机、火车等方式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碳排放。其中,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公路运输的能源消耗在交通领域的占比高达75%,其产生的碳排放也遥遥领先。
从同里程的碳排放量来看,汽车的表现也稍显“不尽人意”:高油耗小轿车的百公里碳排放量达到33千克,比飞机的27.5千克还要高,即便是中油耗和低油耗的小轿车,百公里碳排放量也在20千克左右。与之相对的,公交、火车、轮船的百公里碳排放量仅有1千克,地铁的百公里碳排放量更是不到0.2千克。
假设今年春节期间,我国14多亿人人均驾车里程300公里,总计就会产生超过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15亿多亩树林全力吸收1天能固定下来的量——这已经相当于是三个大兴安岭的面积了。
若出行距离不长,可遵循“135”出行法则,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优方式。简单来说,就是1公里内的路程选择步行,3公里内的路程采取骑行,5公里内的路程则选择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
若在城市内中距离出行,可依据“私改公”“油改电”的思路,尽量减少驾驶私家车,而选择乘坐公交、地铁;尽量避免乘坐以汽油为能源的传统汽车,而选用新能源车。这样一来,就能减少95%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
若是选择城际或省际出行,距离超过50公里的,则出行方式可从“无轨”到“有轨”,即尽量不选择传统汽车或飞机,而是乘坐火车、轻轨等交通工具。由此减少的碳排放量,可达90%以上。
家用电器设备处于待机状态时,其遥控开关、持续数字显示、唤醒等功能电路仍然会保持通电,从而造成大量的用电浪费。大家在日常中虽然或多或少地关注到这一点,但恐怕少有人知道,小小的家电其实是“偷电大盗”。
按每户家庭有电视、洗衣机、电冰箱、微波炉、抽油烟机、空调、燃气热水器、机顶盒、路由器各1台的情况计算,每户家庭每年浪费的电量就将近500度,所产生的碳排放相当于1棵树木1年吸收的二氧化碳。
若将上述浪费的电量平均到一家三口的话,每人每年浪费的电量约160度——我国目前有14多亿人口,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在生活中节约用电,及时取消不必要的家用电器待机,每年节省的电量能达到2256亿度电,相当于上海一年用电量的1.5倍、三峡水电站一年发电量的2倍,节省下的电量能减少约1.32亿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538万亩(约54万个足球场面积)的成年树林带来的效果。
除了交通出行和家电使用,我们在日常生活消费中,也有许多可以节能降碳的空间。不论是我们平常穿的衣服、吃的食物,还是建筑、家具等产品,不仅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因能源消费而造成二氧化碳排放,其原料采集、生产、运输和废弃处置的过程中也有许多隐含的碳排放。对于前者,我们可以通过中国能效标识和节能产品认证等方式予以辨别;对于后者,我们则可以利用碳足迹加以分析。
能效标识在我们生活中已经非常常见。据《新版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能效标识是指表示用能产品能源效率等级等性能指标的一种信息标识,属于产品符合性标志的范畴,其名称为“中国能效标识”。
我国的能效标识将能效分为1、2、3、4、5五个等级,数字越小,说明能效水平越高。能效标识能够直观反映产品能源效率等级等性能指标,可以为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提供必要信息,从而引导和帮助消费者选择节能低碳的产品。据国家发改委环资司披露,我国能效标识制度自2005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已先后发布15批产品目录,总计覆盖41类产品。据测算,截至2020年底,能效标识累计节省用电逾25000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少用电1700 亿千瓦时,比三峡水电站的年发电量还要多。
在某些产品包装上,我们常常也能看到“节能产品认证”的标识,这同样是体现产品能效水平的重要方式。据《节能低碳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节能产品认证是指由认证机构证明用能产品在能源利用效率方面符合相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认证技术规范要求的合格评定活动。除此之外,《办法》中也提到了低碳产品认证,这是指由认证机构证明产品温室气体排放量符合相应低碳产品评价标准或者技术规范要求的合格评定活动。
碳足迹是人类生态足迹最大的组成部分,不过现在较为主流的观点中,碳足迹的定义相比生态足迹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迁。通常我们提到碳足迹时,着重强调对碳排放量的度量,关注活动、产品、个人及团体直接或间接引起温室气体排放的总和,并以二氧化碳当量来等效表示。
碳足迹关注产品或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即从原材料收集到生产、加工、运输、使用及废弃物处置,俗称“从摇篮到坟墓”。碳足迹能够体现产品的碳排放情况,可以让消费者了解到自身消费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同时根据需要选择更加绿色低碳的产品,以此践行自己的低碳理念。